中國發展網訊 當松江按下“暫停鍵”,經開區疫情防控指揮部里卻始終熱火朝天。在里面工作的志愿者有的變身“數據達人”,有的變身“生活管家”,有的變身“轉運大使”,他們練就“七十二變”,不斷變換角色,保持著“24小時在線”,為打贏疫情防控的大仗硬仗貢獻自己的力量。
確保數據精確無誤的“數據達人”
在疫情防控指揮部有一支信息專班隊伍,他們是一群“90后”,主要負責編寫經開區疫情防控工作日報、每日工作任務清單,以及統計核酸篩查數據,每天與數字打交道的他們,要處理很多表格,收集各個渠道的數據并歸納分類,形成初步預判材料。
由于數據實時更新、體量大、來源不同,可能會造成數據差異,因此需要投入非常的專注力,工作壓力很大。為此,這群“90后”數據達人找到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式。“除了多跑多問,我們還會對數據進行交叉比對、同比橫向分析,通過多角度的復核來確保每一個數據的精確無誤。”信息專班成員姚澤凡說。
對從事數據統計的信息專班而言,做好工作沒有捷徑,只有認真認真再認真,仔細仔細再仔細。面對高強度的工作,組員潘嘉麒有自己的解壓方式,他打趣說:“一碗紅燒牛肉泡面就能治愈我。”他還在朋友圈寫了一段話來激勵大家:“不相信長夜將至,因為火把就在中國人民手中。”
保障志愿者生活需求的“生活管家”
“你們缺被子,好好好,我們這邊協調看看。”“飯盒不夠,需要多少?”“手套入庫了嗎?領取要有記錄。”諸如此類的電話,物資保障組每天至少接到四五十個,他們主要負責醫用、生活等物資的采購與分配,需要精準確定各點位調配物資種類和數量,確保將物資用在疫情防控關鍵點、緊要處。對物資保障組而言,守好疫情防控的“大后方”,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后勤保障是他們最大的使命,關鍵時刻能拿得出、有得用。
副組長夏何萍的職責是負責所有志愿者、工作人員的一日三餐及各種生活保障,如何讓近2000名工作人員都能吃到熱飯熱菜是她的心頭大事。夏何萍通過渠道借來很多泡沫盒,把盒飯放在里面保溫,并根據工作人員的不同職責、不同上崗時間,將盒飯分類擺放,減輕清點盒飯數量的負擔,這個暖心的小舉動贏得了大家的好評。小到指甲鉗,大到被子等,只要大家有需求,夏何萍都會竭盡所能去保障志愿者們在封控區域內的生活需求,被大家稱為“生活管家”。
守護群眾健康安全的“轉運大使”
在防疫工作中,轉運密切接觸者、次密切接觸者是一項艱巨的任務,每一次轉運都是對人民群眾健康和安全的守護。這個艱巨的任務被8個“逆行男兒”所組成的轉運組所承包,他們中年紀最小的是“95后”的沈濤峰,最大的是已經快60歲的殷偉云。盡管轉運工作任務重、時間緊、人員少,而且每次任務至少花4個小時以上穿防護服,但他們毫無怨言,不畏風險沖鋒在前,擔好“轉運大使”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轉運工作除了協調上級專班、安排轉運車輛、對接接收點位等之外,還需要照顧和疏導被轉運人員的情緒。有的時候,轉運組成員還會充當“心理輔導員”。在一次轉運中,一名女生找到組員張磊說,她在轉運后覺得身體不舒服,很害怕,擔心自己也被感染了,情緒比較緊張。張磊便盡力緩解她的情緒,并向她普及關于病毒的知識,漸漸安撫了她的情緒。
因為轉運任務隨時都可能下達,轉運小組摸索出了一套“閉環”操作流程,即“收到密接名單—依據接收點位制訂工作計劃—合理分配任務—領取防疫物資、安排轉運車輛—提前通知接收點位做準備—現場轉運”。這樣的流程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減輕了各環節的壓力。“每天能睡三四個小時已經是很幸福的事了。”組員朱超說道。(李于伯 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