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新一輪核酸篩查開展以來,核酸結果異常人員需要經過逐一排查。調查中,松江區疾控中心的流調人員化身“拼圖高手”,細致觀察、耐心詢問、精密統計,將復雜的人員信息理清理順,為防控工作的開展提供可靠信息基礎。
每條信息都是一片“拼圖”
調查現場的人員結構、調查對象的組織關系、重點區域的情況……調查中,所有信息像一堆雜亂的“拼圖碎片”,向流調人員傾泄而來。
一天上午9時45分,前一天深夜才結束工作的流調隊員姚霞菁接到了新任務——一廠區有一名核酸結果異常人員,需要到現場排查。由于本次調查對象所在區域面積大、人數多,情況相對復雜,因此,通知一到,姚霞菁和搭檔顧承杰就立刻出發,趕往現場。
在廠區負責人的帶領下,姚霞菁不斷記錄著了解到的情況,還時不時拿出手機錄制視頻,將她觀察到的情況錄制下來:“這是樓層平面圖,目前我們在這個位置,調查對象到工作崗位必須要經過這里。”
“我們要沿著調查對象的行動軌跡全部走一遍。他在哪里上班、在哪里上廁所、在哪里吃飯、跟他有交集的人員分布在哪些區域……”姚霞菁仔細盤點著調查內容,不斷向現場負責人提問,“這些區域我們都要摸排一下。有些地方存在隱患,需要我們指出來。”
從活動軌跡到聯系人員,每一名調查對象都關聯著成百上千條信息,而姚霞菁和顧承杰的任務,就是核實這些碎片信息,為后續指定區域采取防控手勢提供判斷依據。
在無序中發現規律
信息收集到手,如何有效利用起來?流調人員勤思考、想方法,從無序中發現規律。
戴著防護手套和面屏,姚霞菁和顧承杰在現場不能自如使用手機,視線也受阻,許多內容需要他們手寫記錄。此外,在現場還要靈活應對。發現調查現場有一處公共區域存在風險,姚霞菁立刻向負責人提出:“這里是東二樓和西二樓的公共區域,核酸結果異常人員是在東二樓活動,我建議這兩邊立刻隔斷。”
現場調查只是流調人員工作的一種方式,更多時候,還需要他們通過電話聯絡對象。“有一次,我遇到一名居民,電話溝通時完全無法回憶出自己的行程。”顧承杰說,“我只好先聯系與他密切接觸的其他人,反向推導他的行程。”這就像是由外向內拼圖,逐漸縮小范圍。
核酸結果如果出現異常,流調人員可能是最先接觸居民的人員,因此一些居民通常對他們充滿信賴。“因為調查對象有我們的聯系方式,所以有時,他們會在調查結束后聯系我們,詢問后續安排。”姚霞菁說,雖然無法給每個問題準確的回答,但是流調人員都會盡可能安撫他們的情緒,“準確完成調查、快速上報信息,是我們能給居民最有效的安慰”。(李天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