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繆曉琴上海報道 基層疫情防控是一場不容有失的硬仗。如何凝聚眾志成城共克時艱的強大合力,最快速有效地解決好民生關切?本輪疫情發生以來,浦東新區各級黨組織特別是街鎮、居村黨組織在區委堅強領導下,積極強化屬地責任,以“有問題就解決、有教訓就吸取、有經驗就用好”的原則拿對策、出實招,淬煉出基層受用、實踐管用的六套“結合拳”,竭盡全力守護人民安康城市安全。
“統”“分”結合,社區采樣秩序井然
疫情防控工作千頭萬緒,同時政策性、專業性也很強。浦東街鎮、居村兩級黨組織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在加強統籌領導的同時,注重分工協作,有效形成領導有方、組織有序、推進有力的生動格局。
位于康橋鎮的中邦居民區是一個大型居民社區,而1600多戶居民的核酸采樣過程卻井然有序。不少居民原以為,幾千人做核酸采集,要排很長的隊,沒想到,短時間內就完成了。社區封閉管理期間,居民們通過快遞、外賣方式購買的食物、生活日用品等,經過包裝消毒后,由志愿者準確分揀、配送。
有條不紊的背后,是居民區黨總支堅持把支部建在“疫”線,設立居委會、物業、黨員志愿者組成的疫情管控臨時黨支部,包括1個臨時指揮部和現場工作組、運輸組、樓道組、關愛組、醫療組、宣傳組、安全組、后勤組等8個工作小組。150余名志愿者根據專業、特長、能力等分配到8個工作小組,為后續防疫工作順利進行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障和工作支撐。
“新”“老”結合,激活樓組治理細胞
“寸土不失”要求工作不少一環、動員不落一戶。疫情特殊時期的組織動員,防控點多面廣,形勢復雜多樣。浦東各基層黨組織探索采取“老辦法”疊加“新技術”、“老法師”搭檔“新一輩”、“老書記”帶教“新書記”等方法,實現了組織動員全覆蓋。
樓組是社區治理的最小單元,如何讓黨和政府聯系服務居民群眾的“最后一公里”保持通暢?張江鎮探索的“12345”樓組黨建線上工作法,由1名黨員擔任微信群樓組長,線下樓組長以“老法師”為主,線上樓組長以“新一輩”為輔,在基礎情況排摸、政策口徑宣傳、醫療生活服務對接、核酸檢測組織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每個樓棟老年志愿者與年輕志愿者搭檔負責模式,取得“1+1>2”的效果。高橋鎮潼港二村居民區發揮老年志愿者發揮經驗多、人頭熟的優勢,當好樓組“召集人”和政策“宣傳員”,保證組織宣傳落地;年輕志愿者發揮頭腦活、掌握新技術的優勢,幫助設計制作抗疫“作戰圖”“路線圖”,為老年居民打印好核酸檢測二維碼。
“練”“戰”結合,流程不斷優化升級
面對防疫工作中各種“第一次”和各類不確定性問題,浦東新區基層耐心傾聽群眾心聲,聚焦重點區域和重點環節,在“練”中學“戰”、以“練”促“戰”,靶向式提升戰力,做到來之能戰、人人善戰。
祝橋鎮祝和苑隊去年小區封閉管理的經歷進行回顧總結,探索出全員核酸檢測“三步法”。面對本輪疫情,在總結抗疫實踐經驗基礎上持續優化升級。先是“掃樓”,對小區流動性較多的出租戶和年老體弱人士等特殊人群進行再次摸底并分類造冊,組建覆蓋每家每戶的微信群,做到底賬清、情況明;隨后“守樓”,重新篩選整備志愿力量,利用疫情防控作戰圖、特殊人群示意圖、實有人口變動圖等進行可視化管理,確保重點樓棟都有志愿者值守;最后“喊樓”,在小區內不同區域設立4名志愿者,按照樓棟逐一用擴音器告知,確保核酸檢測不留“死角”。
“內”“外”結合,匯聚資源共克時艱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方能眾志成城凝聚強大合力。面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任務依然吃緊的現狀,各社區紛紛內部挖潛、外部賦能,讓更多來自不同領域和行業的黨員或“熱心人”穿上“紅馬甲”、變身“大白”,也讓更多區域單位、駐區單位以黨建聯建為紐帶并肩作戰、攜手共進,共同繪成戰疫“同心圓”。
周浦鎮積極挖掘組建鎮內抗疫力量,選派全鎮200余名機關黨員干部下沉,充實社區防控一線,同時發揮黨員“雙報到”優勢,吸納居住、工作在鎮域的黨員志愿者、熱心群眾等力量,打造出一支“居村‘兩委’班子+社工骨干+社區志愿者+黨員志愿者/突擊隊”協同抗疫隊伍,共同奮戰在摸查走訪、信息登記、物資轉運、核酸檢測秩序維持等戰疫“最前線”。
“呼”“應”結合,點亮民生溫暖人心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隨時耐心傾聽群眾心聲,及時回應解決關切如水中行舟,一篙不可放緩。各基層黨組織始終堅持問題導向和需求導向,對社區和居民封控管理中的“急難愁盼”問題第一時間響應,擺在第一位優先處置,努力把工作的“辛苦指數”轉換成居民的“滿意指數”。
新區防控辦協同區衛生健康委等部門和各街鎮,成立“社區群眾個性化需求服務專班”,建立一口上下、快速協調、綠色通道處置機制,指導各相關街鎮共解決血透、化療、產檢、配藥、獨居老人照顧等3000多人次,確保防控工作平穩進行。
南匯新城鎮馨香鉑舍小區居住著許多外籍居民。進入封控管理第二天,面對外籍居民的情緒不安以及對封閉管理政策的不理解,“馨香鉑舍防疫作戰指揮部”立即發布志愿者招募信息,迅速組織起一支英文較好的外籍居民志愿服務隊,建立英文微信溝通群,及時發布信息、答疑解惑,解決他們的急迫需求。
“心”“物”結合,雙管齊下全面服務
疫情期間的封閉管理,改變了社區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節奏和生活狀態。浦東新區各級黨組織通過物質、精神“兩手抓”,不僅緩解了蔬菜、肉類、米面糧油等生活必需品供應,還針對封控在家居民“心事”提供“心”服務、做好“心靈SPA”,有效維護了心安氣順的良好社會氛圍。
三林鎮慈善超市開通“線上預訂+線下配送”渠道,菜單式定制“30元蔬菜套餐”和“50元葷菜套餐”,由居村排摸需求、統一采購,配送到指定地點后定時提貨,居家隔離人員由小區志愿者配送至樓棟,妥善解決了封控在家居民的“一日三餐”煩惱。
2020年,南碼頭路街道成立了專業心靈援助項目心晴工作室。本輪疫情發生后,工作室通過互聯網迅速集結心理專家志愿者隊伍,加入社區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工作群,已累計為居民提供一對一心理服務約1200分鐘。同時,工作室還根據各類群體心理特點和需求,總結創作普適性的“心理防疫小貼士”,讓社區居民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人民城市“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