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浙江中華職教社副主任鄭亞莉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沈貞海北京報道 “推進與中東歐國家合作是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應有之義,是共建‘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中歐關系發展也意義重大。”正在北京參加全國兩會的全國人大代表、民建浙江省副主委、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浙江中華職教社副主任鄭亞莉表示,作為我國深化與中東歐國家合作的重要載體,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示范區與聯動區(以下簡稱兩區)建設過程中有必要全面解讀新時代高質量建設兩區的內涵,進一步強化兩區對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支撐作用,推動我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走深走實。
——高質量建設示范區的“新”內涵:現階段,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內外形勢發生明顯變化。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由快速推進逐步進入務實合作階段,示范區在其中應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應把握好新時代高質量建設兩區的“新”內涵:“高質量”推進兩區建設體現在勇于開創與中東歐國家戰略重點契合、合作利益共生的經貿合作局面,更好服務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整體戰略需要;“高質量”推進兩區建設體現在勇于破解現有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瓶頸,在破難點、疏堵點上著力,充當創新實踐尖兵,使合作績效可見,又能提供政策實施參考路徑;“高質量”推進兩區建設體現在篤行推進地方合作,推動合作下沉,形成項目合作、經貿往來、人員交流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更堅實有效地支撐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走深走實。
——高質量建設兩區需解決的發展瓶頸:兩區是國家戰略與地方合作的疊加產物,既可發揮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的平臺作用、支撐作用、窗口作用,又能充分利用地方合作的主體靈活性和項目多樣性優勢。因此,高質量建設兩區就要充分發揮其優勢率先破解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中的發展瓶頸:從合作全局著眼進行科學界定;在合作重點領域有效破解中東歐優品進口規模擴大難的瓶頸;深化合作機制方面,亟待形成正反饋合作機制。
對于高質量建設兩區的對策,鄭亞莉代表建議:要匯聚智力資源,加強基礎研究,為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提供理論支撐,兩區首先應成為國內外中東歐研究智力資源的匯聚平臺;要匯聚貿易資源,打造流通樞紐,推動中國-中東歐國家貿易暢通局面早日形成,實現我國與中東歐國家貿易暢通,需要加快培育貿易樞紐,實現規模效應,推動“中心-網絡”格局加速形成;要匯聚政策資源,打造合作典范,推動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合作早結碩果。深化地方合作,有助于創造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有利環境。地方合作主體具有多樣性、地方合作載體具有協同性、地方合作能有效降低地緣政治擾動,發揮中東歐國家地方自治的制度特點強化合作網絡。
“高質量建設兩區,應有意識在兩區形成資源集聚,尤其要將示范區打造為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合作典范。”鄭亞莉代表介紹,具體體現如下:
將示范區建成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國家級活動主會場。截至目前,寧波市已連續舉辦中國-中東歐國家博覽會、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促進部長級會議、中國-中東歐國家市長論壇等多場重要活動,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合作指數中排名第一,合作基礎扎實、合作氛圍濃厚,推動示范區成為集中展示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主舞臺。
在此基礎上,將兩區建成中國-中東歐國家多領域合作機制集中聯絡處。加強浙江等省在中國-中東歐國家投資促進機構聯系機制、中國-中東歐國家中小企業聯合會、中國-中東歐國家地方省州長聯合會、中國-中東歐國家聯合商會等協調機制的參與度。推動中國-中東歐國家音樂院校聯盟、中國-中東歐國家藝術創作與研究中心、中國-中東歐國家體育協調機制等集中落戶浙江。
將兩區建成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政策創新匯集地。在兩區推進貿易便利化與投資便利化改革,開展中東歐商品進口關檢改革、特殊商品進出境管理先行先試等,推動兩區成為中國與中東歐國家經貿合作的窗口與政策試驗區。